《阿甘》有人说是励志片,有人说是喜剧片,还有人把它归为荒诞讽刺片,其实我认为这些都不准确,《阿甘正传》的小说是一部讽刺小说,但你看了小说就会发现和电影完全不是一路,泽米斯基抽掉了小说中讽刺的内容,以自己的想法展现出了超越小说的精神,而我相信,正是这种精神,让《阿甘》打败了《肖申克》。

  和《肖申克》不同,阿甘是一部你需要反复看才能完整解读的电影,从1995年第一次在影院观看本片,到现在我重复看过不下20遍(比坛子上一些疯狂重复看某天的兄弟自然是不如,但我想该看到的也都看到了),可以说每看一遍都会有新的体会,不但是关于电影的内容和意义,还有关于人生的思考。

  阿甘展现精神层面的是三个主人公:阿甘,珍妮和丹中尉(丹中尉从戏份上来说,应该是第一男配)

  先说阿甘,我认为阿甘在影片中代表了美国人对自己精神的认同:我可以不聪明,但我很勤奋,也很正直(大学入学中帮黑人同学拿掉在地上的书),阿甘的跑,代表着义无反顾的向前进:认准了方向,我会努力的去奋斗。而阿甘所取得的成功,无论是精神上的(获得历届总统的表彰)还是物质上的(成为百万富翁),都源自于这些简单却憨直的行为。阿甘为什么横穿美国跑步?很多跟着他的人都自作聪明的猜测这个原因那个原因,而阿甘的答案很简单:“我就是想跑”。可以说在这部电影里,泽米斯基把阿甘塑造成了“美国人认为美国取得今天成就的原因”,正是骨子里有着这种‘阿甘精神’,美国才得以不断前进。看美国电影,我们发现里面往往最聪明的人都捞不到什么好处,而英雄的成功往往更多是靠契而不舍的精神而不是耍小聪明,比如虎胆龙威里的布利斯威利斯,这个美国人最认同的英雄之一在某种层面上和阿甘有着相同的信念,努力、勤奋、正直远比聪明的头脑重要,这一点在其他美国电影里也屡屡提到,只不过没有阿甘这么明显而已。

  接着是珍妮,珍妮代表美国的另一面:迷失、享受与苦难。珍妮从小失去母亲,还受到父亲的性侵犯,经常不去上学,又离家出走,长大以后成为‘垮掉的一代’,吸毒,性解放,支持激进的黑人运动,染上艾滋病。这些都是二战以后美国年轻人所遇到的迷茫,也是整个美国社会的迷失,在取得巨大的物质成就之后,精神却迷失了方向。珍妮是阿甘的反面,而他们两人又是互补的,在电影中,他们两人合在一起,就代表了美国。年轻的珍妮无法接受阿甘,因为她代表的年轻人不想被束缚,也不愿意和前辈一样去努力(代表迷失一代的珍妮无法认同代表努力奋斗的阿甘,说再白一点,就是玩着劲舞团的90后不可能把70后的劝告放在心上),但当珍妮有了两人的孩子之后,她终于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那种迷茫的生活并不是真正的人生,她开始了稳定的生活,阿甘跑步的行为可以说是给了她回归的动力,她最终回到了阿甘的身边。

  丹中尉则是美国曾经缺失的信念,“我爸为国捐躯,我爷爷为国捐躯,我爷爷的爸爸也为国捐躯,所以我也必须为国捐躯”,他有信念,但似乎不是自己的,而是家族强加给他必须的,所以当阿甘把丹给救活以后,丹认为自己无法实践‘家族诺言’,当信念失去以后,他便无所适从,便开始滑向珍妮代表的那一面,然而丹并不是珍妮,他要找回自己所丢失的另一面,他又找到了阿甘,找回了属于自己的信念,两个人一起在为自己的信念所奋斗。这个时候丹的精神和阿甘的融合了,于是我们在暴风雨中看到了全片最具有象征意义的一幕:丹坐在桅杆顶端,对着狂风暴雨吼到:“来呀!你永远无法击沉这艘船!”而他身后飘扬便是美国国旗。我们知道,美国人最喜欢把自己国家比喻成一条船,而称呼他们伟大的总统为‘船长’,看看那些歌颂林肯的诗歌,大多数都是这么比喻的(‘伟大的舵手’这个词汇绝对是美国人发明的),所以船在电影中则是美国的具体化,风暴来的时候,所有停在港口的其他船只都被摧毁了,唯一幸存下来的就是与暴风雨对抗,并承载着代表三种精神的“美国号”(船上有阿甘和丹中尉,而船名叫‘珍妮’)。

关于《阿甘正传》我的解读以及《肖申克的救赎》(转载)

  而无论是珍妮还是丹中尉,都在阿甘那单纯的行为下找到了自我,并回归到阿甘身边,在阿甘与珍妮的婚礼上,三个人见面了,电影中所代表的美国三种精神,完整了。

  阿甘的母亲,是“导师”,影片的人生哲理,几乎全出自母亲的口,首先是“如果上帝公平,他应该给每个小孩一副支架”,接着就是那段著名的“巧克力人生论”,最后则是她去世之前说的“这些都是注定的,就好像我注定要当你妈妈一样”。而阿甘在珍妮墓前的独白:“我不知道人生究竟是像妈妈说的那样是注定的,还是像你说的那样是随风而飘的”,则呼应了前面我提到的阿甘与珍妮的互补性,人生究竟是注定的还是我们都在随风而飘,这两种思想从来就不曾说服过对方,而这两种思想也许和阿甘与珍妮一样,结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生,阿甘把它说出来了。

  另一个配角布巴和阿甘一样单纯,他只想自己在家乡捕虾,过个安稳的小日子,但战争把他永远的留在了越南,对于越战,泽米只是通过布巴的口说出了立场:“为什么会这样?阿甘,为什么会这样?”

  电影中二战后几乎所有的美国总统都有提及,包括各种重要的政治事件和社会事件(在删除片段中,还有阿甘和马丁路德金的见面),阿甘还和其中许多都扯的上关系(小说中阿甘还成为了登月宇航员),但对于阿甘来说,这些他都没当一回事,他只是按照自己既定的想法去做,从没有刻意去追求过什么,泽米斯基也许也是想通过这些内容来表现阿甘精神的一个方面吧。

  《阿甘》是一部越看越有味道的电影,也许过十年我所领悟的会更多,到时候就再码字啰嗦吧。

  最后说说《阿甘》与《肖申克的救赎》

  这场口水战从95年的OSCAR一直打到现在,其实想想,如果当年是《肖》拿了OSCAR,只怕现在的形式是完全相反的,IMDB上排名TOP3的恐怕是《阿甘》而非《肖》了(看看这次TDK在IMDB上的风波,就知道极具怨念的粉丝们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关于《肖》,我的感觉是:好片,但在立意上不如《阿甘》。《肖》我也看了十几遍,它属于看第一遍我们就基本能知道它想讲什么的电影,不像《阿甘》,第一遍你也许觉得是喜剧,但需要看很多遍才能解读其中的内容。我看第十遍《肖》后的感受和第一次看的差不多,这也是《肖》为什么能获得追捧的原因,如果两部影片都只看一遍,喜欢《肖》的人绝对超过喜欢《阿甘》的人,因为《肖》讲了一个每个人都能马上认同和受感染的故事,我以前在大学里给同学放映《阿甘》的时候,看完了很多人都好像还没看懂一样,他们对于片中众多一闪而过的符号很难理解(比如‘水门饭店’四个字和马上下一帧的尼克松宣布辞职的镜头,他们根本不知道代表什么含义),但我放《肖》之后,电影一完,马上是全场的掌声。这就是《肖》的成功所在:我们都理解了救赎,我们也都为安迪的精神而感到欢呼。

  但我认为,《肖》仅仅是讲个人的救赎,安迪的救赎是空间的救赎,他要逃出这个不公的监狱;典狱长选择了不救赎的道路,最终只能以生命作为代价,以自我实践了“上帝的审判比谁想的都来的块”;瑞德则是影片中真正救赎的代表,那段“高墙论”和最后他心态的转变我认为才是导演真正想表达的思想。

  《肖》和《阿甘》如果两者不同年就根本不会出现现在的口水战,我认为《阿甘》比《肖》略强一点,这就好比佛教里大乘教法和小乘教法,大乘教法度人,小乘教法度己,《阿甘》好比大乘教法,讲述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肖》则是小乘教法,净化我们每个人的心灵。玄奘法师当年小乘教法悟到的再多,也还是要去西天求取大乘教法。我想也正是《阿甘》这种博大的民族精神在里面,才在OSCAR上打败了《肖》,而《肖》对于每一个个人的震撼,则创造了众多的粉丝。但《阿甘》毕竟是一部每次看都能有更深理解的电影,当你看到的更多,你就会越觉得影片的伟大。《肖》却做不到这一点,这也是我认为《肖》不如《阿甘》的原因。

  一家之言,欢迎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