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年末,俄罗斯上映了根据小说《血的救赎》改编的电影《勒热夫战役》。俄国的战争电影通过互联网进入国内是让我们见到了一种不同于美式风格的战争影片。同时,这部电影的题材也是比较少见,勒热夫战役是一场相对低调的战役,反映这场战役的影片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电影海报

电影开始,一队苏军士兵冒着风雪进入出发阵地,在准备战斗的同时。连长告诫士兵们,一会冲锋的时候不许呐喊,这样才能接近德军阵地,进攻才有可能成功。过了一会儿,苏军发动了冲锋,经过一番激战,苏军把德军赶出了这个叫奥夫斯扬尼科沃的村子。

占领了村子,苏军忙着清理阵地,清点伤亡人数,检查缴获的武器弹药。而这时,苏军士兵卡尔采夫和指导员左林打了招呼,去德军的阵地上去找找有没有饼干和罐头,因为苏军占领的这个村子处于德军阵地内侧,和苏军自己阵地的通道被德军火力所封锁,后边的补给一时上不来,而苏军这个连队已经一天没有吃什么东西了。在德军的指挥部里边的确收获丰富,而连长也把这里作为自己的指挥部并让卡尔采夫作为自己的通讯员。这时,和上级之间的电话也已经接通,连长汇报,现在自身伤亡一半,要守住阵地需要加派援兵和补充弹药,而上级的命令是没有援兵,过一会要对边上的乌索沃村发动进攻,需要他们支援,而且过一会会派一个机枪班过来,用火力支援进攻行动。

过了一会儿,机枪送到,刚刚把机枪布置到位,苏军对于乌索沃的进攻就开始了,不过这次苏军的进攻被德军轻松击退,这下奥夫斯扬尼科沃村里的苏军是处于一个半死不活的位置。而这时德军马上就用炮火轰击了奥夫斯扬尼科沃,原来就已经伤亡过半的连队有伤亡了不少人,炮击过去不久,德军的侦察飞机就过来侦察同时还投下传单。

对于这些传单苏军士兵普遍不当回事,一个老兵巴尔科夫顺手拿了几张准备卷烟。但是,指导员左林却是大惊失色

蓝帽子的内务部军官一出现可没有什么好事。

过了没多会,一名内务部军官雷科夫冲破德军的火力拦截,到了奥夫斯扬尼科沃村。这位钦差大臣的任务就是来检查德军传单的收缴情况,而且对于没有收集散落在双方之间无人地带的传单大为光火,连长对于这个不速之客十分厌烦话里话外透着不耐烦,而钦差大臣自然也是拿着鸡毛当令箭,后来是要搜查每一个人的身,结果守卫教堂废墟的巴尔科夫身上搜出了传单,这样的结果是雷科夫要把巴尔科夫带回后方枪毙,这自然是引起了连长的强烈不满,但是没有办法最后还是让雷科夫带走了老兵巴尔科夫,但是在回去的路上。雷科夫被德军打伤,只能是等待天黑再回去。

当黑夜降临的时候,后方的支援没有来,连长带着卡尔采夫去检查各个阵地,在教堂废墟,卡尔采夫打了17岁的索莫夫,卡尔采夫认为是索莫夫出卖了巴尔科夫。而索莫夫则是说出了卡尔采夫的真实身份,卡尔采夫真名是维塔廖夫,是莫斯科一带的惯偷,在1941年5月,出于报复用刀捅了索莫夫的同学。在场的其他苏军士兵立刻想要枪毙卡尔采夫,但是原来做过农庄会计的马奇辛也讲出了自己的身世,他原来是列宁格勒的哲学老师,为了躲避大清洗才躲到集体农庄到会计的……就在这里开展被连长成为自我批判晚会的时候,危险实际上正在悄悄地降临,德国人摸上来了。

德军对奥夫斯扬尼科沃村的反击也是不用炮火准备,步兵趁着黑夜摸上去。

德军都穿上了白色的罩衣,在冬季作战中,白色罩衣是必需品。

血的救赎——观电影《勒热夫之战》

德国人兵分两路,一路从苏联人的后方摸了上来,还有一路是从教堂废墟附近摸上来。从苏军背后上来的德军被隐蔽在弹坑中的巴尔科夫发现,巴尔科夫和雷科夫干掉了德军的机枪手从背后向德军射击,很快这一路德军被苏军前后夹攻而被消灭,但是巴尔科夫和雷科夫被随后到来的德军杀死。而在教堂废墟的苏军被德军赶到村子后边的战壕里,德军没有直接进攻战壕,而是准备用迫击炮来轰击战壕,之后再进攻,而这一切被落在后边的索莫夫偷听到,索莫夫逃回苏军阵地后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了连长,连长下令留下3个人,其他的人在指导员的率领下撤回苏军主阵地,指导员率部撤出后,德军的炮击开始了。

连长在击退德军一次进攻以后也领着幸存下来的卡尔采夫撤回了苏军主阵地,在这里营长命令连长带人马上夺回村子,并且向他解释道:苏军准备在其他地方发动进攻,他们这里要伪装成苏军主力进攻,所以要马上夺回村子。连长接受了命令,在补充了人员以后,连队再次向奥夫斯扬尼科沃出发……

应该说整部电影中充满了俄罗斯的爱国主义,苏军这个连队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有的还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但是当要抗击外敌入侵时,这些人都是挺身而出投入了伟大的卫国战争。

这部电影中出现的各种武器装备应该说是中规中矩,都是那个时代的,不过在德军的装备中却有一些比较有意思地方。德军的装备中毛瑟98K、MP-40、MG-34肯定是少不了,但是在电影中德军却使用了两种捷克产的机枪,ZB-26、ZB-37/53机枪,对于ZB-26中国的观众已经是耳熟能详了,而ZB-37见得就比较少了。这部电影中捷克机枪的出镜频率很高。

上边是ZB-26,下边是ZB37。在影片的最后还出现了一场捷克机枪之间的对决。

ZB-37/53重机枪和ZB-26一样都是由捷克布尔诺兵工厂生产,主要用于外销,捷克自己的型号为ZB-37,外销型号为ZB-53,ZB-37/53发射7.92步枪弹,机枪重19千克,全长1105毫米,枪管长678毫米,理论射速500发∕分或者700发∕分,枪弹初速792米∕秒,最大有效射程1000米。ZB-37/53重机枪在当时属于不错的重机枪,英国人参照ZB-37/53重机枪生产了伯萨机枪安装在自己的坦克上使用,伯萨机枪英国人生产了59322挺。中国在1937年也曾经订购了1000挺,不过只有850挺到中国,这批主要是给了陈诚的18军,在浙江、宜昌、黄河两岸也有使用的记录。

使用SVT-40的苏军老兵巴尔科夫

而苏军方面的武器就没有什么特别的了,莫辛-纳干、SVD40、波波沙,不过苏军的机枪里边没有出现常见的大盘鸡也就是DP-28轻机枪,只出现了M1905马克沁重机枪,这种机枪属于比较老旧的机枪,全重高达45千克,战争后期被SG-43重机枪取代。

在战争电影中双方的炮兵也是经常出现的部队,这里边出现的火炮不多,其中苏联的ZIS-3型76.2毫米加农炮的出现比较有意思,这种炮是由德军使用向苏军炮击的时候,对于这个事情有两种解释,一个是ZIS-3在战争初期被德军大量缴获,在一些德军部队中被德军留用,结果就是被用来对付原来的主人,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拍电影的时候找到的道具炮就是它,反正就是在这个年代用了也就用了,这种事的可能性比较大,一般来说一部战争电影里边的道具都会有一些瑕疵,毕竟年代久远,当时的服装、武器、装具都是越来越难找,不可能每部电影都能像《狂怒》那样把博物馆里边的珍品都搬出来。

苏德战场是坦克的天下,但是这部电影中,双方的坦克基本上没有存在感,德军方面根本就没有坦克参战,苏军方面的坦克出现的也不是大名鼎鼎T-34,而是应急生产的T-60∕70,T-34只是被作为布景出现在了电影里边。这两种坦克都是苏联为了弥补在战争初期的巨大损失而生产的坦克,装甲薄、火力弱,在苏军只能是起到了保持坦克部队规模的作用,到了战争后期就只是作为侦察车辆使用了。

这张照片中的坦克看的清楚一点

苏军在坦克的支援下向乌索沃村进攻

T-34在影片中只是作为布景出现,一辆被击毁的T-34

电影中的战斗发生在1942年2月,这是在苏军所谓的1941年冬季大反攻中,在这个冬天里边,苏军凭借着“冬将军”的帮忙把德军击退了100—300公里,但是苏军自身由于战争初期的巨大损失,自己也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正如电影里边苏军的营长说的“德国人是会打仗,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整个欧洲。”在电影中,苏军和德军相比战术水平的确是相当笨拙。

这是影片中的卡尔采夫或者叫维塔廖夫,是原来莫斯科市内的一个惯偷,他在1941年10月在文化宫征兵站偷了别人的证件入伍,经过4个月的戎马生涯,卡尔采夫活了下来,而且变成了一名非常机智英勇的战士,脑子太好使了。从他的经历可以看出,影片反映的时间是发生在1942年的2月。

按照苏军在1940年4月的编制,苏军的步兵连约有180人,包括3个步兵排、1个机枪排、一个5人医疗小组、一个5个人的连部,一个步兵排由4个11人制的步兵班和1个有4个人的50毫米迫击炮小组组成,加上排部的3个人共50人。从影片里看,人员应该是够的,但是装备可就差远了,50毫米迫击炮根本就没有出现,而电影里边,连长总是念叨的45毫米炮也找不到。按照苏军的编制一个营有3个步兵连加上1个机枪连、1个迫击炮连、一个45毫米炮连组成,一共664人。而电影中除了普通的步兵武器以外,这些迫击炮什么的都没有露脸,这个倒是不难解释,苏军在二战中的特点就是丰满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苏军的满员程度极低,在1942年苏联的人力资源还好,但是装备情况可就差远了。根据电影里边的情节来看,苏军这个连攻占了村子以后,在遭到德军炮火袭击以后还有80人,说明这个连投入战斗的时候还算是满员的。但是装备情况就差远了,机枪自己的没有看到,倒是大量使用了德国人的机枪,迫击炮更没有了。

而从战术上看,苏军和德军相比就差的远了。影片一开始,这个苏军连队没有炮火准备,直接就冲进了德军的阵地,这种情况倒不是不可以,步兵部队在夜暗、糟糕的天气这种视野不佳的条件下不进行炮火准备直接进攻是可行的,利用突然性进攻达成任务也是一种常用的战术。但是,随后向乌索沃的进攻还没炮火准备就很成问题了,攻占奥夫斯扬尼科沃已经是为德军拉响了警报,这个时候的进攻已经没有突然性可言,而且这个时候天气已经放晴了,视野良好,没有炮火的支援,进攻部队自然是被德军轻松击退。

德军在夜袭占领了大半个村子以后,对苏军据守的堑壕进行炮击。

德军在作战中始终可以获得炮兵的支援,这是德军对苏军最大的优势

德军的进攻始终可以得到伴随火炮的支援。而苏军总是念叨要45毫米炮,但是始终没有,到了电影的最后准备反击夺回奥夫斯扬尼科沃时,连长要求补充人员、武器、弹药其中就特别提到45毫米炮,但是营长只能答应人我给你补,而炮只能是尽量找。

反观德军方面,战术水平上就高得多了。德军在丢失奥夫斯扬尼科沃的确是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但是德军很快就缓过神来,首先是稳住阵脚,击退了苏军对乌索沃的进攻,阻止了苏军进一步的扩大战果,随后用骚扰性炮击破坏苏军在奥夫斯扬尼科沃的行动,杀伤苏军人员,并派出侦察飞机侦察苏军情况,并且做好进攻准备。德军的反击在夜间开始同样也是没有炮火准备,要不是巴尔科夫和雷科夫的预警,德军很可能不费吹灰之力就消灭苏军这个连,而把苏军赶到最后的堑壕中后,德军并不急于进攻,而是调动迫击炮,首先用炮火杀伤苏军剩余人员,因为这个时候,德军进攻已经没有突然性,那么就先用炮火尽量杀伤苏军人员,随后再用步兵占领阵地,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本方的伤亡。会用炮,这是德军最大的优势。

而苏军方面基本上是没有见到用炮,这一个是苏军的战术水平低,还有一个是苏军当时是一个十分困难的境地,在1942年2月,苏军开始了规模巨大的全线反攻,但是苏联当时情况十分困难,战前储备的物资有大量被德军缴获,而且工厂也都在搬迁工程中,还没有开工。经过几个月的战争,物资几乎已经是消耗殆尽,按照朱可夫的回忆,在2月份,计划给西方面军316车皮的物资,但是实际上1车皮也没有,苏军当时规定每门炮每天只能发射1-2发炮弹,这样的炮火自然是无法压制德军。而这个时候的德军已经是从最初的混乱中稳住了阵脚,从西欧调来的增援部队已经陆续赶到,所以这个时候苏军的攻势基本上是徒劳无功。这个时期属于苏军在交学费的阶段,经过这个阶段以后,苏军才开始学会如何进行战争,同时搬到乌拉尔的工厂安装完毕,大量的战争物资源源不断这才的生产出来。而在1942年2月,苏军只能是凑活过日子。

尽管是凑活过日子,但正像影片最后的字幕所说的,在勒热夫的战斗使德军后撤了150-160公里150-160公里,极大地改善了莫斯科方向的局势,同时是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再也等不来援军了,所有的牺牲都不是没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