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部德国电视剧——巴比伦柏林,这部电视剧设定的年代是1920年代末,魏玛共和国时期,大萧条之前的柏林,既有纸醉金迷也有贫民窟,国防军,托洛斯基的第四国际,警察高层,政治人物,通过一个案件串联在一起,非常好看。
剧集的拍摄水准是电影级的,演员的表现也超赞。强烈推荐!
最近,被一部叫《巴比伦柏林》的德剧频繁刷屏。
看了几篇推文···的标题,似乎早就成了爆款,感觉自己已经没有安利的必要了。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这部剧并没有多少人看过。
学长就来给大家介绍这部一下号称“史上最贵德剧”的剧集——
《巴比伦柏林》
先来泼个冷水。
《巴比伦柏林》的制作成本是四千万欧元,这样一看的话确实够贵。
然而···这个预算应该是两季的,去年秋季接连播出了第一季和第二季,明显是一起制作的。
两季共16集,这么一平均的话,单集的预算约为300万美元。
不过,《巴比伦柏林》没什么大牌明星,经费都花在制作上了,这个成本也不低了。
德国的电视剧,不仅没看过几部,听过的也不多,之前由Netflix出品的《暗黑》应该是学长的第一部德剧。
《巴比伦柏林》的背景设定在上世纪二十年的柏林,剧集的线比较多,学长来为你们解读下。
特拉·格里安是柏林的一个警官,具体的部门是风纪检查组,也就是常说的“扫黄大队”。
他的日常任务就是突击各种“小电影工厂”,抓捕相关人员,没收电影带。
被抓了个现成,导演柯尼希还死不认罪,说这是在搞艺术。
把柯尼希抓捕后,特拉·格里安开始认真的处理没收的小电影。
这么仔细的对比,似乎在寻找什么特别的东西。
何况,特拉·格里安是最近才被调到柏林的。
他父亲是德国西部科隆市的高官,紧急把儿子调到柏林的风纪检查组,是为了处理一件丑闻。
科隆市长年轻时不懂事,曾经拍过一个SM的小电影,现在被人勒索了。
而市长最近又准备选举,小电影如果被曝光,后果不堪设想。
特拉·格里安的任务就是找到那卷小电影,然后销毁它。
经过仔细的查找,特拉·格里安确实找到了相关线索,一张剧照。
格里安拿着这个去讯问抓到的导演柯尼希,人赃俱获的情况下柯尼希也没废话,供认不讳。
不过,付钱才能知道那部小电影的下落。
至此,一条线完整,柏林警察格里安帮市长销毁丑闻小电影。
当时的国际形势复杂,战败的德国采用了民主制度,成立了共和国。
在柏林,反抗斯大林统治的“第四国际”活动频繁。
他们劫持了一辆前往柏林的火车,加入了一节装有重要货物的车厢。
“第四国际”打算用这些货物搞事情,只要火车能通过检查,顺利到达柏林,他们的目标就可以实现。
不过,让“第四国际”没有想到的是,来自内部的敌人打乱了他们全部的计划。
在风纪检查组的特拉·格里安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意外被卷入这起事件中···
《巴比伦柏林》还着重展现了一名叫夏洛特·莉特的女子,看样子是女主角。
莉特来自一个贫穷的柏林家庭,不过为人倒是很乐观。
为了补贴家用,莉特在警察局打杂工,最近负责的工作是把凶杀案的照片进行归类。
白天在警察局工作,晚上莉特会到夜店去,在这里她完成另一份工作。
别问学长这是要干什么,捂脸。
在这么一部剧中,坚强又向上的莉特是一种特殊的存在。
虽然现在处境很糟糕,但一直蓬勃向上,观众能在她身上看到美好的东西。
莉特与格里安在一个警局,两人相识的过程不复杂,莉特帮了他一个小忙。有趣的是,格里安所在的部门就是来整治莉特晚上做的那种事情的···
不过,她在第一季中的命运却出乎学长的意料。
别慌,《巴比伦柏林》第一季中大量的线最终会交织在一起,在结局也埋下了大坑。
至于说这到底是一部怎样的剧,学长分析导演是想要为观众展现上世纪二十年代德国的方方面面。
因此,比起犯罪剧,《巴比伦柏林》更像是一部时代剧,用一连串事件来吸引观众去品味那个年代,去关注黑暗时期的德国。
那个年代的德国,充满了逃避一战的消极情绪,又极度崇尚享乐主义。
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巴比伦柏林》则用相互关联的角色名来展现当年的种种现象。
这个野心不小。
从第一季来看,故事的完成度很高。尤其是制作上,打光和布景非常走心,这直接让《巴比伦柏林》挺进逼格神剧的系列,不信你看。
不止是学长,好多人都在吹捧这部剧。
然而···不管怎么捧,《巴比伦柏林》都不会成爆款的。(评价人数不过千
让学长来看,这剧以后也不会火。
有两个很好的例子,《大西洋帝国》和《浴血黑帮》。
《大西洋帝国》是HBO推出的犯罪剧,单集的成本是2000万美元,因收视低迷最终止步五季。
这部剧没得黑,风格和质感都极佳。
而《浴血黑帮》也将在今年迎来最终季,有生之年是成不了爆款了。
这部《巴比伦柏林》也一。
这类型的剧逼格高,质感也不错,但自身题材和节奏注定了受众不会广。
好剧难火,学长只能尽力去吹捧了··
《巴比伦柏林》:纳粹兴起前的德国生与死
有心观察畅销书榜单的话,大概对肯·福莱特这个名字不会感到陌生,他的“世纪三部曲”《巨人的陨落》《世界的凛冬》《永恒的边缘》都号称是平均三天读完的畅销书,多线叙事,通过不同阶层人物的个人生活变迁折射出整个欧洲的政治格局。这种故事往往历史背景越宏大,读者群就阔得越大,毕竟两次世界大战几乎是每个国家历史课本中都无法略过的章节。
同样的写法,聚焦更小的历史时期,读者群体反而会受到限制,基于这样的作品改编成的电视剧,或许也无法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的观众群体。尤其是像《巴比伦柏林》(Babylon Berlin)这样对时代本身所具有的戏剧性极尽所能地克制,努力用一种举重若轻的态度讲故事的德语电视剧。
《巴比伦柏林》海报
《巴比伦柏林》由《香水》的导演汤姆·提威克导演,改编自德国作家沃尔克·库彻亚系列时代小说。这个系列中的第一部《潮湿的鱼》(Der nasse Fisch)描绘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即一战之后二战之前德国魏玛政府治下的柏林为背景。以科隆出身的刑警盖里恩·拉特为主线人物,采用多线叙事手法,借助不同阶层、政治背景的人物交织在一起的命运展现出一个暗流涌动时代下的人生百态。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柏林整体上处于左翼思想的控制下,被后期德国崛起的纳粹组织称作是仅次于莫斯科的欧洲“赤化”最严重的城市。本土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工人为了维护自身权益,频繁与政府势力展开正面交锋。
同时,由于苏联政权内部纷争,大批俄罗斯人出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柏林为根据地展开斗争,他们在柏林大搞地下组织,印刷材料、为国内斗争储备资金和军火,组织内有间谍,外有视其为危害社会治安之不稳定因素的德国政府,在德的黑帮势力同时也参与到几方的力量角逐中,斗争十分激烈。
除了无产阶级运动,另一种左翼的表现则是魏玛时期电影艺术上的发展。这一时期,德国电影技术发展较快,有声电影逐渐成为常态,电影制作手法逐渐娴熟。文化产业蓬勃发展,魏玛政府时期出现了大批严肃的文学家。当然蒸蒸日上的态势不仅仅局限于主流文化。
就社会文化而言,魏玛政府治下的柏林呈现出一种堕落的风气。流行服饰和流行音乐在风格上类似美国同一时期的“爵士时代”文化,兴起于法国的音乐酒吧“卡巴莱”在德国成为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变装文化、同性恋文化和基于异性恋的性风俗产业与卡巴莱形成共生,白天的柏林充斥着贫穷的挣扎,夜晚的柏林地下则只有莺歌燕舞、春情无限。
在这种大环境下,德国人许多讳莫如深的欲望和情感都能寻找到出口,当然也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麻烦。
丽芙·丽莎·弗赖斯饰夏洛特·里特
男主角盖里恩·拉特(沃尔克·布鲁赫饰)是一个不完整的人,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上被迫放弃了自己负伤的兄弟阿诺,受到军事上惩罚的同时,心理上也留下的阴影。同时,他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自己兄弟的妻子,并与她发生了关系,他向自己信仰的神明忏悔,但是从告解室出来,仍然是个无法赎清自己罪过的人。
看上去严肃认真、工作一丝不苟的盖里恩·拉特在从战场归来、从科隆去往柏林之后很好地掩饰了自己心灵上、伦理上的罪过,但仍然有些问题是他不得不面对的,例如他的毒瘾,还有他父亲的丑闻。
拉特的父亲是科隆市的议员,曾经出演过一部色情短片,而且涉及特殊的性癖好,一旦被其他政敌知晓,将彻底扼杀自己的政治前途。拉特受命到柏林寻找这部短片的母带以及拷贝的下落,以求彻底摧毁它,维系父亲的声誉。
男主角所在的警察局风纪部门主要从事扫黄打非工作,男主角对柏林人生地不熟,上司表面上看在男主角父亲的面子上处处帮忙,实际上又伺机寻找男主角的把柄为自己日后前途找一把梯子。
一次,男主角的毒瘾在警局内发作,被窜到男厕所如厕的女主角夏洛特·里特(丽芙·丽莎·弗赖斯饰)发现。有野心、有胆量、有头脑的夏洛特出身贫苦家庭,经济负担沉重,为了赚钱,夏洛特在警局和其他姑娘争抢文书工作,晚间则在夜总会兼职陪舞陪酒出卖身体。
萌生成为女警员想法后,夏洛特和男主角的上司做了一笔交易,夏洛特向上司交出男主角的把柄,上司保证夏洛特卖淫不记录案底。上司以毒瘾问题胁迫男主角一同观看男主角父亲的丑闻影像,女主角则彻底失去了男主角的信任。
沃尔克·布鲁赫饰盖里恩·拉特
《巴比伦柏林》被分为两季,两季故事联系紧密,各有把柄握在他人手中的男女主角命运前途未卜,第二季的故事重心从第一季寻找父亲的色情影片母盘转向政治纷争,俄国革命与德国本土政治气氛的变化成为重要表现对象,第一季尾声处,德国军方的右翼势力已经崭露头角,戏份逐渐加重,隐隐飘出二战的火药味。
如果出品方是HBO,那么柏林的堕落街区可能会被表现得更加直白、更加活色生香,网飞(Netflix)和默多克集团的天空台相比之下保持了最大程度的克制,止步于意思传达到了、氛围营造好了、观众自己在脑海中补全一下就好了的程度,有流血暴力、也有肉体欲望,但都没有在戏剧性上大做文章,完全为剧情服务,因此也少了许多噱头,丧失了吸引更多观众的机会。
不熟悉德国这段历史的观众很难通过这部电视剧全面了解魏玛时期的德国,但拍摄水准和叙事水平都不低的《巴比伦柏林》为感兴趣的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的契机,感受一下铁与血即将浸染的柏林苍穹下,德国社会不息又往复的生与死、情与欲。